三月中自雨水:春意盎然的季节画卷
三月,春风拂面,万物复苏。自雨水时节过后,大地一片生机勃勃,我国大地呈现出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。在这美好的时节,让我们一同领略这大自然的神奇魅力,感受生命的活力。
一、春雨贵如油,滋润万物生长
雨水时节过后,春雨绵绵,润物无声。据《农谚》记载:“春雨贵如油,秋霜重如金。”雨水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水源,对农作物的生长具有重要意义。在雨水的滋润下,我国大地呈现出一片绿色,万物开始生长。
1. 花草树木焕发生机
自雨水时节过后,我国南方地区气温逐渐升高,雨水增多,草木开始抽出嫩芽,绽放出绚烂的花朵。桃花、梨花、樱花等相继开放,为大地披上了一层粉红色的纱衣。与此柳树也长出了嫩绿的新芽,摇曳生姿,仿佛在向人们展示春天的美丽。
2. 农作物茁壮成长
雨水对农作物的生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在雨水的滋润下,农作物开始茁壮成长。我国南方地区的早稻、小麦等农作物在这个时节进入生长旺季,农民们忙碌在田间地头,为丰收的秋天做好准备。
二、春游赏花,感受春天魅力
自雨水时节过后,正是踏青赏花的好时节。各地纷纷举办各类赏花活动,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游玩。
1. 桃花盛开,满园春色
在春天的怀抱里,桃花盛开,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。我国各地桃花盛开的景象美不胜收,如江西婺源的桃花源、陕西临潼的桃花岛等,都成为了游客们竞相前往的赏花胜地。
2. 樱花烂漫,浪漫满径
樱花是春天的使者,象征着浪漫与希望。日本、中国等地都有盛大的樱花节,游客们纷纷前往观赏。在我国,杭州、武汉、南京等城市的樱花节吸引了大量游客,共同感受春天的魅力。
自雨水时节过后,大地一片生机盎然,万物复苏。在这个美好的时节,让我们一同感受春天的气息,领略大自然的神奇魅力。让我们珍惜这美好的时光,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美好瞬间。
三月中自雨水后盖谷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
“自雨水后盖谷”的意思是播谷降雨,是孕育丰收的时节,这也预示着在那个时候的时节雨水充足,适合谷物生长。
自雨水后盖谷,这句话是什么意思?
这句话有两个含义,第1个就是上面所说的那样,第2个含义则与节气的由来有关。传说仓颉造字,鬼夜哭,所以把仓颉造字这一天称作节气。也是因为这件事情,所以在民俗上,这天的天气虽然名目繁多,形式多样,但是人们还是把最高的领域给予了黄帝的史官仓颉。
由此节气联想到人生风雨
其实这句话在我的人生中起到了很重要的引导作用,因为我觉得人生中总是要在风雨中度过的,也正是因为这样,所以就有了生命无常的说法。防灾避难本是人的本性,但是谁能够完全避免开来生活中的波波坎坎呢?虽然人们不愿意听到或在这两个字,但是天灾人祸确实可防而不可避免的。
比如说因为一些外界的因素,我们只能呆在家里面,这件事情是我们之前怎么想都不会想象得到的,因为疫情的原因在世界范围内蔓延,给全球各国的生活和生产都带来了巨大的动荡,对于社会发展,经济和居民的生活都起到了重大的影响。
在古代的农业社会中,播种便是头等大事
之所以会有这句话,主要也是因为在古代播种是头等大事。所以才会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说法,则是最重要的时节。因此每年到了这个时候,大家都会扛起锄头在地里面干些农活。慢慢的就流传出来了这一句俗语,直到现在,大家也依然在坚持,更重要的就是保障民生的基本生活。我国已经完成旱田播种21.7万亩,期盼以后仍然会取得好的收成。
谷雨的由来
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第6个节气,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,于每年公历4月19日—21日交节。谷雨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,气温回升加快,大大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。
一、谷雨的由来:
谷雨的由来在古籍中是这样解释的,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说,“三月中,自雨水后,土膏脉动,今又雨其谷于水也,盖谷以此时播种,自下而上也,故此得名。”
这句话的意思是三月中旬,雨水以后使得土地变得肥沃,适合谷子等作物的播种,播种以后又迎来新时节的降雨,适合谷物生长。所以以后谷物的播种在这个节气了,两件事物自下而上便有了“谷雨”这个节气名字。
古代谷雨将谷和雨联系起来,蕴含着“雨生百谷”之意,也反映了“谷雨”的农业气候意义。
二、谷雨的“三候”
每个节气都有三个代表性的物候,谷雨的三候是:
一候萍始生:
这里的萍指的是浮萍,浮萍这种植物是在水中生长,而且耐受不住寒霜,所以到了谷雨时节温度上升加上雨水充足,浮萍就获得了适合生长的环境开始生长了。
二候鸣鸠拂其羽:
这里的鸣鸠指的是布谷鸟。鸣鸠拂其羽是说布谷鸟开始梳理自己的羽毛。因为布谷鸟能够感受到天气的变化,一旦温度适宜后就会来到北方生活然后开始整理羽毛开始求偶。而谷雨时节的温度正好适合布谷鸟,所以便有了谷雨时节鸣鸠拂其羽的说法。
三候戴胜降于桑:
这里的“戴任”即戴胜鸟,“桑”指桑树。因为谷雨时节是戴胜鸟繁殖的时候,而它的窝又建在桑树上。所以就有了谷雨戴胜降于桑的这一现象。
三、谷雨的习俗:
1、赏牡丹
牡丹花集体盛开的节气正巧是在谷雨前后,因此牡丹花也被称为谷雨花。所以古人们在谷雨时节赏牡丹花成了一种习俗,古人云“谷雨三朝看牡丹”。在现代,牡丹也是常见花,所以谷雨赏牡丹习俗也一直延续到了现在。
2、采茶
传说谷雨这天的茶喝了会清火、辟邪、明目等。所以谷雨这天不管是什么天气,人们都会去茶山摘一些新茶回来喝。谷雨茶有别于平时任何一种茶,是寄寓了一种向往健康平安的民俗心理的茶。
4、吃椿
谷雨前后是香椿树萌发嫩芽的时节,每到这个时候菜市场就能看到椿芽的身影,我们家也会在那个时段买来很多的椿芽,可以炒着吃,也可以腌着吃。
而在古代香椿树常常被视为长寿的象征,所以谷雨时节采集椿吃椿变成了一个习俗,也是对自己和家人的一种祝福。
5、祭海
因为我国独特的地理位置及气候,深海鱼虾遵循季节洄游的规律,每到谷雨这一天就涌至山东胶东半岛近海区域的水域,因此这里的渔民中流传有“谷雨百鱼上岸”的说法。所以就出现了谷雨节祭海的习俗。
春三月包括的节气
春三月包括的节气有立春、雨水、惊蛰、春分、清明、谷雨六个节气。
在中国传统历法中,一年被分为二十四个节气,这些节气准确地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,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。其中,春三月指的是春季的三个月份,具体为农历的正月、二月和三月,换成公历则大致为二月至四月,这三个月份中包含了立春、雨水、惊蛰、春分、清明、谷雨六个节气。
1.立春:为二十四节气之首。立,是“开始”之意;春,代表着温暖、生长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“斗转星移”制定,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位时为立春。现行是依据太阳黄经度数定节气,当太阳到达黄经315°时为立春,于每年公历2月3-5日交节。干支纪元,以寅月为春正、立春为岁首,立春乃万物起始、一切更生之义也,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。在传统观念中,立春有吉祥的涵义。
2.雨水: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。雨水节气的含义是降雨开始,降雨量级多以小雨或毛毛细雨为主。俗话说“春雨贵如油”,适宜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很重要,它是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。进入雨水节气,中国北方地区尚未有春天气息,南方大多数地方则是春意盎然,一幅早春的景象。
3.惊蛰:又名“启蛰”,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。斗指丁,太阳到达黄经345°,于公历3月5-6日交节。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。时至惊蛰,阳气上升、气温回暖、春雷乍动、雨水增多,万物生机盎然。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,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,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的反映。
4.春分: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,斗指壬,太阳黄经达0°,于每年公历3月19-22日交节。春分在天文学上有重要意义,春分这天南北半球昼夜平分,自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,北半球各地白昼开始长于黑夜,南半球与之相反。在气候上,也有比较明显的特征,中国除青藏高原、东北、西北和华北北部地区外均进入了明媚的春天。
5.清明:又称踏青节、行清节、三月节、祭祖节等,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。清明节源自早期人类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,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。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,既是自然节气点,也是传统节日,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,这两大传统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,至今不辍。
6.谷雨: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六个节气,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。斗指辰;太阳黄经为30°;于每年公历4月19日—21日交节。谷雨取自“雨生百谷”之意,此时降水明显增加,田中的秧苗初插、作物新种,最需要雨水的滋润,降雨量充足而及时,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。谷雨与雨水、小满、小雪、大雪等节气一样,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,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。
这六个节气准确地划分了春季的不同阶段,并且与农事活动、自然现象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。
相关文章